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研究
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研究
马怀德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四种判决形式体现了司法权的监督范围和监督方式。就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案件而言,维护、变更和撤销判决完全可以达到监督的目的,被告行政机关似乎也无规避法院监督的空子可钻。但行政许可案件则不然,对于行政机关颁发、变更、拒绝、收回、吊销、中止许可的行为,法院撤销了行政机关违法的变更、拒绝、吊销许可证的行为,并不导致行政机关自然恢复、返还、颁发许可行为,行政机关也完全可以法院未明确判令其作为而拒绝恢复、颁发返还原告的许可证。即使运用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形式,对违法变更许可等行为也难以达到有效的监督目的,很显然,对法定判决方式的传统理解和认识已经严重影响了行政许可案件的处理,在日益增多的许可案件中,这一现状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一、行政许可案件的种类和特点
行政许可案件分为四类:一是对颁发许可决定不服提起的诉讼;二是对拒绝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三是对拖延不予答复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四是对变更、废止、收回、中止、吊销、注销许可的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对上述四类许可案件,法院目前能够适用的法定判决方式有三种,即维护、撤销和履行判决。
上述类型的案件中,维持判决自无讨论价值,关键是对撤销判决和履行判决的理解。除第三类案件法院可判令被告在法定期限履行职责外,其他许可案件都存在一个对撤销许可行为判决的理解问题。行政许可案件不同于行政处罚等其他案件。违法的处罚决定被法院撤销后不再产生法律效力,除非法院判令其重新作出某项具体行政行为,否则行政机关不得就此再作出新的处罚决定。原告权益能
否得到保障并不取决于处罚决定被撤销后行政机关的后续行为。然而行政许可案件往往以原告申请某项许可被拒绝或行政机关限制剥夺原告已享
有的许可为内容,故法院判决撤销行政许可机关的行为,并不自然导致原告获得许可或继续保留其许可,法院不可能代替行政机关向原告发放许可。原告能否取得或继续保有其权益,仍要受被告行政机关后续行为的左右。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违法拒绝、变更、废止、收回、中止、吊销、注销许可的'行为,法院除判决撤销违法行为外,如何才能切实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呢?这正是本文需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许可案件的法定判决方式及其局限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问题,我们不妨从具体案例说起。大观园游览中心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大观园),合资三方为宣建公司、长城公司、华长公司。1993年10月,长城、华长公司与金箭公司签定了注册资本转让合同,市外经委批准了该合同。市工商局也变更了大观园的企业登记并颁发了营业执照。金箭公司接管了大观园经营管理权。此后长城公司于1996年1月5日向市外经贸委递交了材料,提出要求恢复其与华长公司在大观园的股东地位。市外经贸委经审查,作出批复,批准长城公司收回其在合营公司中的权益,恢复其与华长公司在大观园公司的股东地位。长城公司便接管了大观园经营管理权。市工商局办理了大观园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并颁发了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金箭公司不服市外经贸委违法批准长城公司收回股权及市工商局违法变更大观园登记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一、二审法院以超越职权、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作出撤销被告外经贸委批复的判决,以由该批复批准成立的大观园董事会不是申请变更登记的合法主体,其提交的变更大观园法定代表人的申请已不具有合法性为由,作出撤销市工商局变更登记行政行为的判决。同时法院对于金箭公司要求判令第三人长城公司、华长公司立即交出大观园经营管理权的诉讼请求,以该请求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为由表示不予支持。判决生效后,金箭公司要求被告工商局执行判决,工商局以法院判决仅有撤销原变更登记行为,而无判令被告颁发营业执照内容为由,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因此,原告在胜诉后很长时间仍然无法进驻大观园,而第三人长城公司也以工商局未变更登记为由仍然占据大观园。
本案的曲直是非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感兴趣是,对于被告非法变更许可登记的行为,法院应如何判决?
(一)单纯的撤销判决能否满足原告的诉讼请求?
任何判决形式都是针对诉讼请求而言的,许可案件的判决也不例外。法院作出撤销行政机关变更登记行为的判决,是否能够满足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能够达到诉讼目的呢?从原告角度讲,他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撤销非法的工商变更登记,而是将企业登记状况恢复到变更以前的状态。因此,该项判决就应当是既撤销违法的变更登记,又恢复原来的登记,而不是撤销了之。从被告角度讲,法院撤销了一项变更登记仅仅意味着该变更登记行为违法,但并不意味着自然恢复到原来的登记状况,而且许可登记是行政机关依申请而为的有条件有时限的行为,法院撤销了旧的许可,原告若要取得新的许可(或恢复原来的许可)仍应重新提出申请经行政机关重新审核后才能得到。能否最终得到,仍取决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这是行政权的特点决定的,法院无权干涉。本案之所以出现原告胜诉但难以获得实质利益的现象,关键在于原被告对撤销判决理解不一。显然,法院如果只作出撤销判决是不能满足原告诉讼请求的。
(二)除撤销判决外,法院能否对此类案件作出履行判决?
《行政诉讼法》第54条1款第3项规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也就是说,履行判决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情形。而本案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条件,被告违法变更登记的行为,不履于不履行职责或拖延不予答复的情形,所以依照现行法律规定,似乎不能作出履行判决。
(三)法院撤销判决作出后,被告拒不恢复原告许可权益的,原告可否重新起诉?
理论上说当然可以,对于行政机关违法变更登记的行为,法院撤销后,行政机关应该执行判决,将登记状况恢复到变更以前。如果行政机关拖延不予答复或拒绝这样做,原告可以再行起诉,状告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通过履行职责的判决督促行政机关执行前一案件的判决。但是,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不可行。因为它加重了原告负担,使得原告为一项争议要几度起诉,不符合公正、便民、高效的行政审判原则。
三、明确具体内容的重作判决之可得性
法院除作出撤销判决外,能否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为?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作出撤销判决的,可以要求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但法院作出这种判决通常并不要求被告按照法院的意图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而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作出与原来不完全相同的行
为即可。就许可案件而言,法院虽然可以对许可案件作出此种判决,但是否能够要求被告重新作出一项明确包含许可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呢,法院可否直接判令被告作出恢复原告许可或登记的行为呢?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行的。理由是法院可以要求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但是不能要求行政机关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否则就是司法权侵越行政权,就是干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台湾行政法学者中也有持此观点的,"认为行政法院乃司法机关,若代替行政机关作成决定,有侵犯行政权之虞"。①我认为,对于此类许可案件,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论之。行政机关发放许可,恢复被中止、变更、注销的许可,固然要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许可条件。甚至有些案件,即使申请人具备条件的,也要受许可数量规
模及额度的限制。所以,能否判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许可行为取决于行政机关对该项许可的自由裁量程度。当行政机关对许可的自由裁量缩减为零又不存在非法阻却事由时,法院判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是可行的。但行政机关对许可享有自由裁量权时,法院直接判令被告按照法院的意图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似有侵越行政权之嫌。当然,法院判令被告重新许可也是有条件的,即法院对变更许可行为、拒绝许可行为必须进行实质审查,必须对许可条件、程序及许可机关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在此基础上才能决定行政机关应否实施其许可行为(包括变更、拒绝)。另外,法院要求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内容必须明确,否则很容易被行政机关曲解或规避。前述案例中,法院除判决撤销工商局违法变更登记行政行为外,还应当判令被告在一定期限作出恢复其登记的具体行政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原告合法权益,防止出现讼累,同时也可以在合理限度内维护行政机关行使其自由裁量权。
四、许可案件中重作判决与履行判决、变理判决之关系
(一)重作判决与履行判决
行政许可案件的重作判决与履行判决有相似之处,其内容均是法院要求行政机关在一定期限履行其法定职责,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第一,重作判决是附带判决,通常从属于撤销判决。而履行判决是独立判决。第二,判决的内容不同。重作判决是针对被告已经实施的违法许可行为作出的,其内容是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实施许可行为;而履行判决针对拖延履行职责或对申请不予答复的行为作出的,其内容是要求行政机关履行其法定职责。由于拒绝许可行为与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对申请不予答复的行为均是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的行政行为,而且二类行为被规定于同一条文之中,理论界普遍认为这两类案件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法院的判决形式也应当是履行判决。②事实上,拒绝行为是作为行为,不予答复的行为才是不作为行为。履行判决应当仅限于不作为行为,即只能要求拖延履行职责对申请不予答复的行政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其职责,履行职责的结果可能是给予许可或拒绝许可。对于拒绝许可的行为,适用履行判决是不恰当的。因为许可机关此时已经履行了其职责,只是履行的方式为拒绝。所以对此类拒绝行为,应当在审查的基础上,首先判决维持或撤销,然后根据行政机关在此类许可中享有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判决被告重新作出什么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如前所述,当行政许可机关自由裁量权缩减为零时,法院就应当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作出许可的行政行为,如果行政机关还享有某种自由裁量权,法院可以在确认许可申请人符合哪些实质要件的基础上,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许可行为。
当然,在许可案件中,重作判决的前提是:"如果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行政机关又有可能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才有必要判决其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判决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判决书中作出时间限制,行政机关应当在判决书规定时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③此外,法院根据审查的结果,还应明确撤销判决的理由和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原则要求,防止行政机关在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规避行为。
(二)重作判决与变更判决
重作判决与变更判决是相互关联的两种判决形式。法院明确重作意图,判令行政机关重作具体行政行为与法院直接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已十分接近,唯一区别就是前者意味着法院不能直接作出决定,而后者意味着法院可以自行作出决定。行政诉讼法颁布前,理论界对变更判决及司法变更权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④但行政诉讼法公布后,这一问题的研究迅速降温。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诉讼法将司法变更权作出极为严格的限制,将其仅限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因此,关于司法变更权的讨论也趋于沉寂。经过近十年的行政诉讼实践,我们认为,对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有限变更权存在的问题等仍有必要再作分析和讨论。"司法变更权有限说"事实上受到了权力分立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法院如果直接作出实质上的决定,就属于侵犯行政权。实际上,这一观念是保守和落后的。如果从"诉讼经济及使人民利益尽速获得终局救济之立场,对于已臻明确之个案事实",法院变更原行政行为,而自为决定应当得到支持。从宪政理论层次而言,保障公民权益才是最终目的,权力分立的制度无非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怎么能因手段而妨害目的?⑤所以,赋予法院一定程序和范围的司法变更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尤其在行政许可案件中,更应重视法院变更判决的使用。但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扩大变更判决适用范围仍存在法律上的一些障碍。为了弥补变更判决不能适用许可案件的缺陷,有必要重视在撤销判决基础上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作用,使性质较为接近的重作判决发挥司法变更权的作用。具体而言,对于拒绝、收回、变更、中止、颁发等许可行为,法院可以在查清事实作出撤销判决的基础上,根据许可机关享有自由裁最权范围大小的情况,明确要求行政机关重新作出一项具有何种内容的许可行为。
①参见[台]林纪东:《行政法》,修订六版,三民书局1990年版,第544页。
②参见姜明安:《行政法学》第357页,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杨解君:《行政救济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325页。
③拙作:《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④参见江必新:《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256页。
⑤[台]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1998年增订四版,第533页。
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研究
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研究
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研究作者/ 刘 博
摘 要:中职学生一般综合素质比较低,年纪也较小,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致使情绪不够稳定,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经常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要矫正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必须提高中职学校的管理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端正其行为方式。
关键词: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管理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普遍追求普通高中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大萎缩,只有部分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这些学生的思想及学习都比较落后,中职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及管理的职责,积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方式,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起来。
一、中职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方式的主要原因
1.学生接受的各方面教育不够科学
首先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够科学。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其升学率,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法治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致使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对各种消极的社会现象也没有一定的识别力及免疫力。其次是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比较混乱。中学生处在心理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也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中职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堕落、沉沦,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再次就是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中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受到了来自家庭各个成员的关爱,从小形成了好逸恶劳、专横霸道以及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或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他们就会无视社会准则或者用暴力来应对,如果不加矫正与管理,对中职生的发展将会有很大影响。
2.受逆反心理的影响
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损害学生自尊心、无效刺激以及过度教育等不合理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学生受这些刺激的影响,再加上其原有价值观及偏见的作用而出现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例如,部分中职生对所学的枯燥的课程、冗长的报告以及单调的会议等极其抵触。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疏导与沟通,将会使学生暂时性的逆反心理逐渐转化为较强的逆反心理,从而慢慢对各种学习性的实物失去兴趣,并按照与教育要求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3.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中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学习信心以及学习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中职生都热衷于阅读课外书籍或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就说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由于其智力因素,而是其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很多中职生在生活中都过分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形成节约意识,虚荣心及攀比心极强,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没有能够激发起学习热情的精神依托,更没有形成远大的人生理想及抱负,学习比较懒惰、散漫,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4.学生的挫败感促使其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中职学生主要是学习一些职业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他们更期望能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更加看重自己的成败,对自己、社会以及国家的前途都非常敏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他们发现生活现实和自己的主观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或者是面对各种挫折与困难而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种挫败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与排解,可能会导致其产生消沉、自卑以及冷漠情绪。这种学生对社会中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不能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或者人生目标。在长期的这种心理影响之下,学生会感觉自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自暴自弃,对生活与学习都失去了信心,逐渐沾染一些理想之外的恶习,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使自己逐渐堕落与消沉下去,最后不能自拔。学生的这种心理不仅会影响自己,甚至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发现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矫正中职生不良行为方式的主要方法
1.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升其自信心
要矫正中职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方式,首先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走出中职学生智力低下这一思想误区,充分了解与尊重学生,通过开展赏识教育来掌握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从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为出发点来鼓励学生增加其自信心。其次,要帮助与鼓励中职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样才能给他们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不断唤起他们向目标奋进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2.通过调整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的中职学校一般是以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再辅以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职学生一般是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毫无兴趣,而对各种实践性操作技能的学习则比较感兴趣。在开设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技能操作科目,在技能操作课程中渗入基础文化理论知识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起来。
3.中职学校要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力与热情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提高自己,同时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赢得别人的认可,进而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热情。另外,组织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别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挫折感与孤独感,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以及自豪感,有效预防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4.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要矫正中职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方式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虽然很多中职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各种不良行为方式也较多,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渴望得到教师的赞扬、肯定与关心。因此,教师要抓住中职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抓住教育技巧,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时应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抓住学生跃跃欲试以及争取进步的心理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这样才能使他们懂得老师是真的关心他们的,从而使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并配合老师来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
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与鼓励,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敏,槐文谦。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变革趋向探微[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黄日强。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变革[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向斌。浅谈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华章,2010.
[4]高瑞萍。学校教育与学生性格塑造[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练富家。浅谈职业教育观念与方式变革[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作者单位 北京商贸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开心范文网 » 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研究(中职学生行为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