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为了使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及其发展史,翻译需要担负起更大的使命。自古以来,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美术鉴赏论文格式
引言
世界美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就绘画而言,东方绘画以中国为代表,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正文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
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
⑵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出现了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
在西方的艺术史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
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
泰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
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
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到完善。
(二)分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
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
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古典时期那种严谨写实的风格,推开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大门。
这个时期一般都概括称之为古典时期,写实性极强。
随着风景画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逐渐涌现出来。
近现代的的风景画创作往往较为随意,不象古典时期那样循规蹈矩,画法也发展为多样,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二、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比较
(一)美学基础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
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
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
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
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
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
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
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
这就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
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
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二)创作理念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
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逐渐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就追求“神”的起点不同。
这主要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
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打个比方就是,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
三、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表现手法
1.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
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
中国画家大都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家。
西方画家在描绘眼中的事物时,是将它们当作“面”来理解的。
“面”对于塑造形体要优于“线”,“线”表现的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
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2.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
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
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
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
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
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位画家的个人风格。
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 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
论素描
论素描-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素描,美术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构造线条美,下面小编就为各位美术学毕业的同学推荐论素描,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在静物素描教学中,教师以结构素描、光影素描及多种对比关系来进行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结构素描 光影素描 多种对比关系
在静物素描教学中,以几何形体作业作为素描学习的开始。使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体积、结构和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以及几何形体的普遍意义在其他物体上的反映;引导学生由摹写过渡到造型语言的思考和把握。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我们以线性结构素描、色调素描及多种对比关系来进行教学。
一、结构素描
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结构、空间,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1.透视法则的掌握
其要点是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二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反复描摹加以理解。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应把看不见的部分(虚体)也画出来,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
2.合理的结构分析
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物体结构分骨架型、积量型两种类型。素描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从物体结构方面去认识,在构造上去把握,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
3.画面的组织
即画面的构成因素,“通过圆柱、球体、圆锥来表现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视里去……”塞尚的观点是从自然法则中用几何形式去发现有序结构的绘画形式,也就是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客观自然世界。静物素描教学中遵循此法,要求学生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物象与背景的生存关系,对布纹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从而构成画面一个有序的整体。
二、光影素描
用明暗塑造的方法,概括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以达到光影真实,达到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在色调素描课题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
1.光影与黑白意识
光影产生明暗,明暗构成黑白,它是构成完整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光影是我们知觉空间中最重要的标志物;明暗是光线照射下物体形体结构的反映;物体本质结构,决定了物体明暗值的变化,而物体的形状和它本质结构又不随光线的变动而变化。由明暗而产生黑与白,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与背景的正负空间,以及物体明暗生成画面的黑白构成关系。其中关于黑白中心的关注、黑白对比与节奏、黑白分割与衔接、黑白灰布局、黑白基调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2.明暗色调的变化的节奏规律
整体地观察与表现应贯穿于作画的始终。在进行明暗深入的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亮部与亮部之间、暗部与暗部之间、中间灰色调之间,通过人的视觉所产生的有节奏感的渐变规律。通俗地讲,物象最亮、最暗之处,只有一处;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从而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
3.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
体积感与空间感,是整个素描训练过程的追求目标之一,也是素描观念的直接体现。既要有整体的体积,又要有细节的体积。作画前,首先要分析形与体的关系,关注形体结构线、转折点;注意形体的起伏变化,外形与明暗交界线的变化,与形体的起伏变化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体体积的意义就在和透视规律,并服从于画面的整体。
三、多种对比关系与表现
具体地说,就是物体本身的材质、造型、色度在具体环境中产生各种对比关系的观察和表现。在多种对比关系练习中,我们抓住从质感表现、对比意识、艺术处理这三点来展开并实施教学。
1.质感表现
物体本身的材质所形成的物理表象,其重要性在于它表面的纹理组织。如玻璃制品、金属器皿、木材、皮毛、粗陶、花卉等制品,在视觉和触觉之间形成平滑或粗糙、坚硬或松软、干涩或湿润等各自不同的视觉感受。如何表现作画者的内心感受呢?要观察物体纹理的规则是紊乱的、粗糙的还是细腻的,这是表现的突破口。通过线条有序的排列、或揉擦或涂抹,或点、刮等多种手段去模拟纹理的质感,从而达到视觉的真实感受。
2.对比意识
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曲折、图形的大小、方圆、明暗的黑白、强弱、色彩的冷与暖、红与绿,以及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坚硬与松软、平滑与粗糙、干涩与湿润,等等,均会产生两极相压的对比。对比形成反差,反差生成视觉束激。在静物素描教学训练中,运用反差对比,可达到生动、活泼、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3.艺术处理
整个素描过程都是以形象思维规律去观察美、发现美,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因素。教学中,要求把对形象的认识提高到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来观察,发现其中的形式美感、形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节奏感和秩序感。积极主动地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运用,积极有效地表现对象、表现感受。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以课题单元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注意探索与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几何体,静物的学习又是学好素描的基础!
美术课堂教学是贯彻美术新课标的主渠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生活中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美术。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欲望,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美术教师要激发兴趣,激活课堂,才能激起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
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是一堂美术课的最基本的要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要尽可能地融合各种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从中体会美术艺术的魅力。要通过长期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如新颖的教具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特别是设计应用课时,老师要带些漂亮新颖的教具,以吸引孩子的眼球,然后在课堂上还要注重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能很快地掌握制作方法,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十分高涨。也可以使用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千万不能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运用引导发现法、问题法、实践探索法等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应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要优化教学设计,精心“预设”,使“预设”更充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师合作共享化、教学资源档案化。
二、美术教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
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特点,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用好用活教材。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选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作适当补充和调整。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美术课堂的教育目标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正确处理美术的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的关系,根据其间的相互辅助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比例上可作必要的调整处理,并注意寓知识技能于设计创造之中,使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同时并进,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虽然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让美术课堂走向综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综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及与其它学习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使美术教学更有内涵。因此,综合运用各学科之间的链接点,与其它各元素的优点,就会增强美术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学生就会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总之,广大美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以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视野,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关阅读:
中国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表现
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美术的冲突
新疆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及代表性画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开心范文网 »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论素描)